
- 牛小排
- 肋 骨
- 尾龙扒
- 嫰 肩
- 烩 扒
- 侧 翼
-
保乐肩(Bolar Blade)
部位:牛肩胛骨上的肌肉。
特点:因经常运动,肌肉发达,筋多,肉质较坚实。
用途:食品加工厂熟食原料,餐饮业酱卤、烤牛肉。
-
板腱(Oyster Blade),又称牡蛎肉、鞋底肉
部位:上肩胛底肌,是沿着肩胛骨边缘线从肩胛肉块上直接切下来的。
特点:截面有脂肪沉积花纹。
用途:主要用作餐饮原料,可作牛排、火锅切片及烤肉切片。
-
嫩肩(Chuck Tender),又称辣条肉
部位:紧靠肩胛肉块的一种圆锥形肌肉,是从肩胛骨脊处分开的。
特点:富油花且肉质嫩。
用途:是极佳的牛排、烧烤、火锅片用肉。
-
上脑(Chuck Roll)
部位:牛后颈部位肉,位于颈部上侧牛头位置到前脊椎(眼肉)上部的肉。
特点:肥瘦交错,比例较均匀,但主要口感还是偏瘦,根据脂肪沉淀分为不同级别。
用途:炒、火锅切片、烧烤、煎、炖煮。
-
针扒(Topside)
部位:大腿内侧肉
特点:肉色暗红,肉质较粗,表面有筋,纤维均匀。
用途:烤肉、酱肉、火锅、铁板烧、牛排、牛肉干、其他熟食原料。
-
烩扒(Outside(Flat、Eye of Round)),
其中分为大黄瓜条与小黄瓜条部位:大条(又称底板)是后腿扁平肉,位于牛后腿股外侧,沿半腱肌股骨边缘分割而出,
主要由臀骨二头肌等肌肉组成;小条(又称白板、鲤鱼管)是后腿眼肉,位于牛臀部,
沿臀骨二头肌边缘分割而出,主要由半腱肌等肌肉组成。特点:大条肉块长而宽大,肉质较粗,纤维均匀;小条肉型如管状,肉质均匀。
用途:大条-牛肉干等加工企业;小条-可做牛排、牛肉干、火锅。
烩扒
黄瓜条
-
尾龙扒(Sirloin Butt),又称臀肉
部位:牛后臀部位,一般说臀肉指的是去盖臀肉(Rump, Cap off)。
特点:精肉中最细嫩的部分,有适当的脂肪渗透其中。
用途:臀肉可以拿来细分一部分做成牛排,臀肉心(Eye of Rump或者Rostbiff)
是性价比很高的牛排原料,特别柔嫩,烹饪的时候适合加调料,变颜色很快。 -
牛霖(Knuckle),又称和尚头、膝圆
部位:是厚腰窝肉(Think Flank)切除唇状肉、边盖、连接肉和脂肪后得到的肉。
特点:外观呈长圆柱型,纯瘦肉型。
用途:炒、烤、酱卤、牛肉干等各种方式。
-
前胸(Brisket Point End)
部位:相当于整个带骨前胸的前五根肋骨大小的肉。
特点:整块前胸,肥瘦相间。
用途:火锅切片、烧烤、炖煮。
-
后胸(Brisket Navel End)
部位:整个带骨前胸的第五根肋骨切除前胸肉后剩下的去骨肉。肋间肉留在上面。
特点:肥瘦交错相间。
用途:火锅切片、炖、煮。
-
牛小排(Short Ribs)
部位:第五至第八根肋骨之间的肉,一般是5-7三根肋骨,也有2-4根肋骨牛肩排。
牛共有13根肋骨,一般国外分割方法为5-8肋。特点:这部分是肋骨间最后的肉。肉质鲜美,有大理石纹。
用途:适合用烧烤、煎、炸、红烧等。
-
肋排骨(Spare Ribs(Back Ribs))
部位:是从牛小排上分割出来的,只有肋骨和肋间肌。
特点:骨多肉少。
用途:餐饮业煮炖、红烧等。
-
西冷(Striploin),又称外脊
部位:牛上腰部的牛外脊
特点:在肉的外沿带一圈白色的肉筋,油花相间。总体口感韧度强,肉质硬,有嚼头。
用途:高端餐饮牛排,烧烤、火锅。
-
里脊(Tenderloin),又称牛柳、菲力
部位:整个臀部和腰部剔下的整条里脊肉。
特点:纯瘦肉,是牛身上最细嫩的部位。
用途:高端餐饮,牛排,烧烤,炒、炸等。
-
眼肉(Cube roll(rib eye roll))
部位:位于上脑后部,7-11根肋骨之间的肉。
特点:外观呈四方圆弧状,肉形为眼状。大理石斑花纹,肉质细嫩,脂肪含量高,
吃起来香甜多汁,不干涩。用途:餐饮业,火锅、烧烤。
-
牛腱( Shanks)
部位:牛四蹄的上段部位肉,分为前腱与后腱。澳新又有精细分割品,称为台标腱。
此单品各国别与工厂修割标准不同,带心去心碎腱肉各有不同。特点:外观呈长圆锥形状,肉质红色,肉中含筋,呈红白镶嵌。
用途:酱卤、炖煮。